本文專家:王思露,國家高級食品檢驗師,中華人民共和國HACCP食品體系內部審核員
本文審稿:劉少偉,華東理工大學食品藥品監管研究中心副主任、教授
如今很多人
都擔心外面吃得不夠安全
而選擇在家里自己做
尤其是一些自制食品
在保證食材健康、干凈的同時
家庭氛圍也更加濃厚
然而
自制食品并不總是那么美好
近日就發生了
一起令人悲痛的食物中毒事件
……
10月5日
黑龍江省雞西市雞東縣
12人家庭聚餐
9人發生食物中毒,致使8人死亡
唯一的幸存者
也“99%的肝臟都已經損壞了”
此事件的源頭食品就是“自制酸湯子”,“酸湯子”是用玉米水磨發酵后做成一種面條狀的主食。據報道,該食物在冰箱中冷凍了將近一年。
經流行病調查和疾控中心采樣檢測,在玉米面中(酸湯子的制作原料)檢出了高濃度“米酵菌酸”,而且在患者的胃液當中也同時檢出。該事件最終被定性為“由椰毒假單胞菌(又名椰酵假單胞菌)污染產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”,罪魁禍首并不是之前所報道的黃曲霉毒素。
對此,很多人疑惑“米酵菌酸”又是什么毒素?哪些食物更容易發生此類中毒?接下來,就為大家科普一下。
對人們來講,“椰酵假單胞菌”其實并不是很陌生,之前的很多食物中毒事件(河粉食物中毒事件等)都是因它而生。
椰酵假單胞菌是一種細菌,它在生長繁殖的過程中會產生“米酵菌毒素”,攝入毒素后即會誘發食物中毒,“椰酵假單胞菌食物中毒事件”多發生在夏秋兩季,由于此時溫度不穩定(時冷時熱),溫度恰好符合椰酵假單胞菌最適繁殖條件。
椰酵假單胞菌食物中毒的毒素來源,其實是由于土壤中含有椰酵假單胞菌,然后它可能會隨著加工原料進入到食品當中(污染食品),之后再經過符合細菌生長條件(溫度、濕度)的存放最終產生米酵菌酸,從而才會導致中毒。
椰酵假單胞菌是一種需要我們去重視的細菌,它所產生的“米酵菌毒素”所導致的食物中毒反應發病急促,中毒癥狀與一般類型的食物中毒癥狀類似,輕微中毒時會表現出上腹不適、惡心、嘔吐、無力、頭暈等癥狀,嚴重時會出現皮下出血、血尿、肝腫大、意識不清、抽搐、甚至死亡等后果。
但注意,米酵菌酸是一種“很強悍的毒素”,它的耐熱性很強,一般在120℃的高溫環境下處理1小時仍然會保留毒性。
一、谷類發酵食品
發酵玉米面、玉米淀粉、糍粑、發酵糯小米等谷類食物。
二、薯類食品
甘薯面、馬鈴薯粉條、山芋淀粉等食物。
三、已經變質的木耳和銀耳。
自制“谷類發酵食品”要謹慎:
自家制作谷類食品,原料的選擇要謹慎細心,特別是選擇玉米等谷物原料時,請選擇質地均勻、沒有哈喇味、不存在霉變問題的谷物。
在浸泡谷類食品的過程中更要及時換水。
儲藏谷類食品的過程中要做好“通風、防潮和防曬工作”,合理儲存。
當然,為了降低椰酵假單胞菌污染食物的風險,整個加工過程應該嚴格避免谷物食品直接接觸土壤。
選購靠譜的“米粉類食品”
選購米粉類食品,應該細心識別產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,給自己留出“充足的品鑒時間”,“現吃現買”是基本原則(最好可以做到)。
購買食品看外觀。安全、靠譜的食品一定是色澤正常、外形規則且沒有霉變的食品。當你不小心吃到有油脂酸敗等異味的米粉類食品時,應立即將其吐掉,從根本上降低食物中毒的侵襲風險。
如果一次性吃不完買回來的米粉、河粉,剩余部分應立即妥善放入冰箱儲存,并“提速”吃完。
吃木耳和銀耳時多留心
雖然木耳和銀耳很家常,但在食用的過程中也不可掉以輕心。
堅決不吃那些自采的鮮木耳或者鮮銀耳。新鮮木耳含有天然物質,保存不當容易產生細菌。剛采摘的銀耳含有一種有毒物質,隔夜的銀耳會產生有害物質,易引起腹瀉、食物中毒等問題。
買木耳(銀耳)要到有資質的農貿市場或者大型超市。木耳和銀耳一旦發霉變質,應立即扔掉,降低中毒風險。
吃木耳(銀耳)之前必須要清洗干凈(完全),使用干凈的容器和純凈水泡發;現吃現泡(縮短泡發時間),避免剩余。用木(銀)耳拌涼菜,必須要用開水對其完全焯熟之后才可涼拌食用。
如果吃了上述的某一種食物發生了“疑似食物中毒事件”,首先應該立即停止食用該類別食物,然后對中毒者立即催吐,排出胃中的內容物,減少傷害;接下來應抓緊送醫治療。
唯有科學預防和施救,才能避免再次發生類似的食物中毒事件。